齐桓晋文之事
孟子
9
学习目标
不能成方圆
必以规矩
得道者多助
贫贱不能移
达则兼善天下
天时不如地利
孟子名言
觳触húsù
便嬖piánbì
放辟fàngpì
畜妻子xù
庠序xiáng
孝悌tì
颁白bān
褊小biǎn
邪侈chǐ
则王wàng
胡龁hé
彼恶知之wū
忖度cǔnduó
速读预习
朗读课文
“齐桓晋文之事”,这“事”是什么事?
姜姓吕氏,名小白。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,春秋五霸之首,姜太
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。
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,逃到莒国避难。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,抢先回国,夺取君位任内励精图治,起用管仲为相,推行改革,实行军政合一、兵民合一的制度,促使齐国逐渐强盛。打出“尊王攘夷”的旗号,九合诸侯,平定宋国内乱,北击山戎,南伐楚国,灭掉谭、遂、鄣等小国,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,受到周天子赏赐。晚年昏庸,在管仲去世后,任用易牙、竖刁、开方、常之巫等奸佞。
齐桓公
晋文公
姬姓晋氏,名重耳,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,晋文公文治
武功卓著,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。
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,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。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、先轸、赵衰、贾佗、魏準等人实行通商宽农、明贤良、赏功劳等政策,作三军六卿,使晋国国力大增。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、救宋服郑,平定周室子带之乱,受到周天子赏赐。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,大败楚军,并召集齐、宋等国于践土会盟,成为春秋
五霸中第二位霸主,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。
“霸道”
孟子
前372—前289年,名轲,字子舆,战国时邹(现山东邹县东南)人。
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曾受业于子思(孔子的孙子)的门人,30岁左右收徒讲学。44岁开始周游列国,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,直到去世。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,到元、明时被称为“亚圣”。
走进作者
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。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,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
思想的一些言论。到南宋时,朱熹把它与《礼记》中的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两篇以及《论语》合为“四书”,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,成为后世(如明、清两代)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。
《孟子》
共七篇,分别为:
《梁惠王》《公孙丑》《滕文公》《离娄》
《万章》《告子》《尽心》
作品简介
“王道”和“霸道”
“王道”和“霸道”: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。
“王道”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;
“霸道”指君主凭借武力、刑法、权势等进行统治。
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,凡是行法家主张,讲求耕战,富国强兵,便取得胜利。
司马迁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说:“当世之时,秦用商君,富国强兵。楚、魏用吴起,战胜弱敌。齐宣王用孙子、田忌之徒,而诸侯东面朝齐。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,以攻伐为贤;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,是以所如者不合。”
文本研读
根据课下注释,梳理翻译文章内容。
思考: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你怎样划
分层次?
分角色朗读
男生、女生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并思考:
1.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
如何治国以称王天下
2.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?
保民而王
梳理文章脉络
整体划分(四部分五对话。
—开头至“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”(一、二)
二“王说,曰......”至“王请度之”(三)
三“抑王兴甲兵......”至“其若是,孰能御(四)
四“王曰:吾悟......请尝试之”至结尾(五)
”
之
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,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
话中,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,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,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。
孟子是如何做到曲折委婉,层层深入,说理既逻辑严密,又注意形象生动的?
文本解析----第一部分---对话第一阶段
齐宣王问曰:“齐桓、晋文之事,可得闻乎?”
孟子对曰:“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,是以后世无传焉,臣未之闻也。无以,则王乎?”
【译文】齐宣王问(孟子)说:“齐桓公、晋文公(称霸)的事,
(我)可以听听吗?”孟子回答说:“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、晋文公的事情的,因此后世没有流传。我没有听说过这事。(如果)
不能不说的话,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?”
避而不答,转移话题。避开霸道引导
齐宣王讲“王道”,将对方关注的角度放到有利于自己的论点上,首先确立话语权。
孟子和齐宣王的第一次对话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智慧?
1.孔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。孔子基于所处的时代,
称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维护诸夏之团结与中国之稳定。然
而齐桓、晋文虽然表面上尊敬周